在日常生活中,皮膚問題像是不請自來的客人,有時候一個小疹子就能讓我們焦頭爛額,。面對各種皮膚狀況,,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去藥店隨便抓一瓶藥膏回來亂涂一通,,但有時反倒弄巧成拙,。實際上,在應用皮膚外用藥時,,我們需要注意用藥方式,、方法及具體操作細節(jié)等多個方面,今天中醫(yī)妹就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,。

1.避免未經(jīng)確診隨意使用藥物
許多人在身上發(fā)現(xiàn)皮疹后,,往往輕視其嚴重性,,未經(jīng)醫(yī)生診斷便自行到藥店購買藥膏使用。皮膚問題并不是小事,,專業(yè)的事情還是得交給專業(yè)的人來做,。醫(yī)生選擇治療方案是基于疾病的具體原因和病理機制。因此,,外用藥同樣需要慎用,,治療應嚴格遵循醫(yī)生指導。
2.過敏體質者的初次用藥測試
由于外用藥可能導致過敏反應,,嚴重者甚至會出現(xiàn)過敏性休克,,對外用藥的過敏反應應提前防范。如在使用外用藥后局部皮膚或黏膜出現(xiàn)紅斑,、疹塊,、水皰、瘙癢或刺痛等過敏癥狀,,需立即停用并求醫(yī),。對于過敏體質人群,在首次使用任何外用藥物時,,建議在病變區(qū)域或手腕、小臂內側少量試用,,進行過敏性測試,。
若無異常反應,可逐步增加使用量及范圍,;出現(xiàn)任何疑似過敏反應時,,應立即停止使用。
3.涂藥技巧
涂抹藥膏需要“做足功夫”,。對于小面積皮損,,建議使用指腹輕柔涂抹;而大面積皮損,,則適宜用整個手掌涂抹,。應將藥物直接涂在受損皮膚上,并通過按摩促進藥物吸收,。小范圍使用時,,可將藥膏先擠至受損區(qū)域或食指指腹上,再用手掌輕輕將藥膏涂勻,,并在皮損處進行輕柔按摩,,擴展至皮損邊緣外3~5mm,采用局部打圈的方式按摩,,直到藥膏完全吸收,。
涂藥順序一般是軀干,、上肢、下肢,,或按疾病嚴重度逐步涂抹,。藥膏涂抹后應保持至少30分鐘—2小時以上,以確保充分吸收,。
4.涂藥劑量推薦
皮膚吸收藥物的能力有限,,故合適的涂藥量顯得尤為重要,過多或過少均不可取,。量體裁衣,,按需施藥,找到那個“恰到好處”的量,,才是關鍵,。過量涂抹,除了增加藥物通過受損皮膚吸收進入體內的風險,,還可能導致藥物浪費和經(jīng)濟負擔,。相反,由于擔憂皮質激素藥膏可能帶來的副作用,,一些患者實際使用的藥量未達到治療所需涂抹過少,,會影響治療的有效性。
有專家推薦使用指尖單位法(FTU)來判斷藥膏的適量,,即使用與成人食指末節(jié)指腹長度相當?shù)乃幐嗔浚s2.5~3cm),,足以覆蓋兩個手掌大小的皮膚面積,大致占人體總體表面積的1%,。

5.涂藥頻次
涂藥頻次和治療效果密切相關,,必須嚴格遵照醫(yī)囑或藥品說明書指導進行。不要自行加減次數(shù),,也不宜長期涂抹(皮膚藥物吸收存在飽和度問題),。外用溶液或洗劑可因揮發(fā)性而頻繁使用,通常3小時一次,;而酊劑和軟膏由于作用持久,,建議每天使用2至3次;激素類藥膏則推薦每天2次,,晚間使用效果更佳,。
6.多種藥物涂抹
在同一皮膚部位需同時使用超過一種外用藥的情況下,為了確保藥效,,建議先使用一種藥膏并等待大約2小時后再涂抹另一種,,以保障藥物有效發(fā)揮作用。如果受時間限制或病情較輕,,至少應間隔30分鐘,。使用外用洗劑或油劑前,,應先搖勻液體,先沾取適量涂于患處,。頭部使用時,,先洗頭,再涂藥并輕輕按摩5至10分鐘,。
7.外用藥的保存方法
外用藥需按照說明書的儲存指南進行保存,。研究顯示,溫度每上升10°C,,藥物成分的化學反應速度便增加3至4倍,。因此,強光和高溫容易導致藥物變質,。常規(guī)外用藥應保存于常溫,、避光、干燥及密閉環(huán)境,。某些外用藥則需冷藏,,置于陰涼處或冰箱內。
對于開封但未用完的冷藏藥物,,使用后應立刻放回冷藏,。需特別注意,冷藏藥品不宜放置于冷凍環(huán)境,,低溫可能導致藥物成分與溶劑分離,,引發(fā)膏體乳化不均,或化學性質變化,,有時還可能產(chǎn)生雜質,影響藥物效力,。
PS:如果能牢記上述注意事項,,并了解正確使用外用藥,將大大提高治療效果,。請嚴格遵照醫(yī)囑使用藥物,,若出現(xiàn)不適,應立即就醫(yī),。
醫(yī)學指導:皮膚科 張玉珍